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语溪子原创图文博客

常思念故乡那条河,语溪呀,我是你的儿子

 
 
 

日志

 
 
关于我

童心未泯,忠厚不愚,上网写博,自得其乐! 这是本人的原创图文博客。引用、转载者请注明出处,谢谢!

综述:关于《神龙兰亭序》摹本的新研究  

2016-01-21 07:39:39|  分类: 书画艺术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方 - 语溪子 - 语溪子原创图文博客
 
王开儒先生的新发现
曾因论证故宫博物院现存《清明上河图》是全本而非残卷,引起文物研究界关注的唐山著名书画鉴定家王开儒,近日又宣布自己的又一重大发现:《兰亭序》冯承素摹本,疑为明代作伪第一高手丰坊伪造。而宁波天一阁明朝丰坊摹刻神龙《兰亭序》,才是真正的国之重宝

  冯摹本、丰刻本同出一源
  晋永和九年暮春,一代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亭与友人雅集时为一部诗集写下了《兰亭序》,千百年来被书法界誉为中华第一书。由于真迹早已失踪,长期以来人们所见的被称为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摹《兰亭序》被视为下真迹一等的最佳摹本,成为众多书法家学习的对象。
  然而王开儒发现,在近几年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的数种《兰亭序》中,一私人拓本的字迹风格与冯承素摹本颇为相像。经考此本《兰亭序》为宁波天一阁所存明代丰坊摹刻的神龙《兰亭序》。于是,王开儒将故宫的冯承素摹《兰亭序》(卷前上有唐神龙半印。简称冯摹本)与天一阁丰坊摹刻神龙《兰亭序》(简称丰刻本)两帖逐字逐笔进行对比,其结论令人惊讶:《兰亭序》通篇的324个字,两帖字迹出笔入笔基本一致,尤其后半帖更为相像,可以断定两帖出于一源。其次,冯摹本的笔墨逊于丰刻本,尤其前半帖,如”“”“”“等字,屡出弱笔。全帖字多鸭咀长锋、软媚,而丰刻本险劲,其精神不可同语。按历来所传冯摹本系摹自王羲之真迹,下真迹一等,世间不可能有超过它的本子。今丰刻本明显高于它,这就说明冯摹本不是摹自王羲之真迹,而是后世伪造。
  
  题跋混杂拼配露出破绽
  经王开儒考证,所谓冯摹本,在明以前的收藏史并无记载,如此重要的书法珍品,显然是不正常的。而且,从故宫展览上看冯摹本原迹、从彩印本看其墨气,远逊于传世的虞世南、褚遂良等临本。墨气之新,令人惊讶。更奇怪的是,冯摹本的墨气逊于自己卷后的题跋。
  冯摹本的题跋,第一纸上第一个跋是1076年长乐许将两行题,骑缝上有吴生(吴炳)士行(张绅)等印,后边是王存礼等10人宋元丰年题记。第二纸上是南宋永阳清叟跋,和1295年赵孟頫的跋。
第三纸上是1293年郭天锡的跋,和同年鲜于枢的跋。第四纸上是1294年邓文原题。第五纸上是元天历二年(1329)吴颜辉(吴炳)题。后边是1345年王守诚的题。再后又是吴炳1347年题。第六纸为明嘉靖五年三月明李廷相题跋,后边是明项元汴题。再后是1577年明文嘉题跋。第七纸即跋尾,1577年明项元汴题。

  从以上题跋看,第一纸上吴炳和张绅二人都是元中后期人,吴炳是著名定武兰亭的收藏者。他没收藏过神龙本,说明这第一纸上的许将等11人题和第五纸上的吴炳、王守诚等三题都是吴炳定武本的跋,而非此神龙本之跋文。
  第二纸元赵孟頫1295年跋中明白地写着:定武旧帖在人间者如晨星。说明赵也是为定武本所题。并且赵跋比后边郭天锡1293年跋晚两年反倒题在郭跋之前。且郭天锡和鲜于枢二人都是极推崇赵孟頫的朋友,如赵跋在前,二人跋中必有提及,而二跋只字未涉,也证明此本上原没有赵孟頫之跋,且连在一张纸上的南宋永阳清叟的跋都是从定武本上拆配拼入的。这样,就只剩下第三纸上郭天锡、鲜于枢和第四纸邓文原和第六纸上的李廷相、文嘉和第七纸项元汴的跋才是此神龙本真正的跋文。说明冯摹本的题跋是由定武和神龙两题跋混杂拼配的。
  
  伪造者明丰坊浮出水面
  那么,这卷冯摹本到底是谁做的伪?王开儒通过比对考证,冯摹本是据丰刻本同一母本摹出的,只不过冯摹本笔墨逊于丰刻本;两帖卷首同样位置,同有明王济王济赏鉴过物”“神品”(疑为丰坊印,与项元汴印字有异),卷后同有宋许将两行题和吴生(吴炳)、士行(张绅)等印章;冯摹本第六纸上嘉靖五年三月李廷相的题跋称:兰亭石刻往往人间见之,余家亦藏有善本,至于唐摹真迹则仅见此耳,存礼考功(丰坊字存礼,考功是其职务)偶出示为题其后而归之。此跋称这卷冯摹本乃丰坊之物,这就是说丰刻本、冯摹本同出丰坊一人之手;而后边1577年文嘉跋明白地写着:嘉靖初丰考功存礼尝手摹使章正甫刻石于乌镇王氏,这两个跋引出来一个矛盾:王济不可能把此宝交给丰坊去找李廷相题跋。那么既然是丰坊之物又是何时、怎样转到王济手中,且丰坊反到王济家去摹刻原本属于他自己的冯摹本呢?
  王开儒亲自到天一阁看到丰坊的两块兰亭石刻。一块嘉靖五年八月十日丰坊摹的嵌在天一阁外前壁上,按理此兰亭应当是丰坊摹原属自己下冯摹本一等的神龙帖,可其字迹却是与神龙字体相异的定武本。其帖尾应有的宋许将两行题却没有,相反地却刻在室内丰刻本之尾,并在此本卷首同样的位置刻有丰坊的神品王济赏鉴过物之印,这就证明丰刻本是嘉靖初丰坊摹刻了冯摹本,可是前文已述丰刻本不但不下冯摹本一等却反高它一筹,这又是一怪;但是不管怎么怪,冯摹本拆剩下的神龙、定武两个光杆帖如今在天一阁都找到了下落,并且也是定武神龙相混杂的。
  
  揭开传世名帖伪造真相
  经过对两个帖、两个跋、两个石刻综合分析考证梳理,王开儒得出结论:丰坊以定武、神龙相混伪造了冯摹本,并且以混杂两石刻的连环套蒙蔽世人。其两帖共有的王济赏鉴过物印和许将题跋即是其伪造的铁证。
  丰坊是明书法家,家有当时中国最大最早的私人藏书楼(万卷楼),藏有神龙、定武兰亭帖。而他于152332岁中进士,次年因大礼仪案贬至南京考功,1527年又贬为通州同知,旋即罢官归里。他仕途骤败,其痴狂玩世只有以藏书、书法扬名,他能够把原作摹得乱真,是出名的作伪高手。王开儒推断,因当时神龙、定武两帖世间并不稀见,丰坊把定武、神龙两个跋和印各取一部伪造成混合、新奇的帖,在李廷相在原帖上题跋之后,把原帖割下,以自己摹本充真迹,他作伪心虚,不敢在帖上题跋,为蒙买者只在卷前押一枚神品印。应当是在嘉靖五年三月至八月十日间丰以种种借口,将此伪帖卖给了乌镇的王济,王济押了王济赏鉴过物印章之后,丰坊又煞有介事地在王家亲摹了自己伪造的帖。而在1540年王济过世后,50岁左右的丰坊将当年割留的神龙原帖(丰刻、冯摹的母本)以其纯熟的技法又摹刻了此神龙帖(丰刻本),此帖必然胜于他30多岁伪造的稚嫩、软媚的冯摹本。其两帖卷首同有的神品”“王济赏鉴过物和卷尾许将两行题,即是他伪造铁证。
  而此伪本在王济家藏了51年,王过世后,1577(万历五年)此帖卖给了大收藏家项元汴,项请文嘉题跋后,又亲自写跋伪出冯承素奉敇摹的响亮帖名。可惜的是丰坊割留的那两个精帖于1562年万卷楼大火中永绝人间,唯此两石存于天一阁。
  通过以上推断可以得出结论,冯摹本是嘉靖丰坊伪帖,万历项元汴伪名,而后被清乾隆刻入八柱,登上圣坛,荣耀地代表王羲之享受人间膜拜,把唐太宗推崇的《兰亭序》领入媚途,丰坊并以连环套把戏(可能丰坊有意埋下这一伏笔,万一伪造被揭穿,他又为后世遴选出两个精帖,此正是他终生夙愿)骗过了明朝的王济、文嘉、项元汴和清乾隆皇帝、翁方纲及当今众专家。 
 

附:《兰亭序》真迹究竟藏于何处?
  书圣王羲之(303-361),字逸少,东晋时期人。祖居琅琊(今山东临沂),西晋末年南迁后,定居在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遂为绍兴人。曾任会稽内史,官至右军将军,所以世称王右军。在他任职期间,淡薄功名利禄,为人耿直,关心百姓疾苦,是一个务实为民的清官。
  
  羲之酒酣 写下书法绝笔
  王羲之7岁拜师于女书法家卫夫人和叔父五广,勤学苦练,后又遍学李斯、钟繇、蔡邕、张昶等书法家,并博采众长,自辟蹊径,自成一体。其书法作品很丰富,据说梁武帝曾收集其书一万五千纸,唐太宗遍访王书,得三千六百纸,到宋徽宗尚保存二百四十三纸。现传世墨迹,寥若晨星,真迹无一留存。
  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浮云,矫如惊龙。总之,他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兰亭序》是王羲之最得意的作品。公元353年,也就是永和九年,王羲之和当时东晋的名士谢安诸人,相聚在浙江绍兴兰亭,一起做修禊的事。修禊是古代的一种习俗,据说,每年农历三月三日,人们如果临水而祭的话,就可以除凶恙,去宿垢,文人雅集,自不免诗文唱和,当时有26人赋诗41首,并聚诗成集。王羲之于酒酣之际乘兴用鼠须笔在蚕茧纸上为诗集写了这篇序,记下了诗宴盛况和观感。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飘逸,字字精妙,有如神助。像其中的20字,竟无一雷同,成为书法史上的一绝。翌日,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伏案挥毫在纸上将序文重书一遍,却自感不如原文精妙。
  唐太宗盗宝 留下千古传奇
  王羲之将《兰亭序》视为传家宝,并代代相传,一直到王家的七世孙智永手中。可是,智永不知何故出家为僧,身后自然没有子嗣,就将祖传真本传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书法珍宝,经常临习,他亲自为《晋书》撰《王羲之传》。在中国书法史上,帝王以九五万乘之尊而力倡一人之书者,仅此而已。对《兰亭序》这一真迹他更是仰慕,多次重金悬赏索求,但一直没有结果。
  这一段故事,更增添了《兰亭序》的传奇色彩。唐人记载兰亭故事有两种版本。刘悚《隋唐嘉话》记:王右军《兰亭序》,梁乱,出在外。陈天嘉中,为僧众所得。……果师死后,弟子僧辩才得之。太宗为秦王后,见拓本惊喜,乃贵价市大王书,《兰亭》终不至焉。及知在辩才处,使萧翼就越州求得之,以武德四年入秦府。贞观十年,乃拓十本以赐近臣。帝崩,中书令褚遂良奏:《兰亭》,先帝所重,不可留。遂秘于昭陵。《太平广记》收何延之《兰亭记》记载大有不同。何文称,至贞观中,太宗锐意学二王书,仿摹真迹备尽,惟《兰亭》未获。后访知在辩才处,三次召见,辩才诡称经乱散失不知所在。房玄龄荐监察御史萧翼以智取之。萧翼知道明说是说不动辩才相让的,就假扮成书生,住在庙中与辩才谈诗论字、书字,使辩才将他当成最好的朋友,骗得了辩才的信任后用激将法使他拿出《兰亭序》来让他观看。一天趁辩才外出,萧翼乘机盗走了《兰亭序》,把它献给了唐太宗。
  唐太宗得到《兰亭序》后,曾命弘文馆拓书名手冯承素以及虞世南、褚遂良诸人钩摹数本副本,分赐亲贵近臣。李世民对李治说:我死后,你只要把《兰亭序》用玉匣放进墓室我的身边,就是你尽孝了。李治照办,李世民死后随葬昭陵。现传世的《兰亭序》已非王羲之真迹。传世本种类很多,或木石刻本,或为摹本,或为临本。著名者如《定武兰亭》,传为欧阳询临摹上石,因北宋时发现于河北定武(今河北正定)而得名。唐太宗命冯承素钩摹本,称《神龙本兰亭》,由于他的摹本上有唐代神龙小印,所以将其定名为神龙本《兰亭序》,以区别于其他的唐摹本。此本公认为是最好的摹本,被视为珍品。冯承素摹的《兰亭序》纸本,现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此本曾入宋高宗御府,元初为郭天锡所获,后归大藏家项元汴,乾隆复入御府。
  此事余波难平。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载,后梁耀州节度使温韬曾盗昭陵: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韬悉取之,遂传人间。铁匣里尽是李世民生前珍藏的名贵图书字画。其中最贵重的当推三国时大书法家钟繇和东晋时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真迹。打开一看,200多年前的纸张和墨迹如新。这些稀世珍藏,全被温韬取了出来。依此记载,则《兰亭序》真迹经劫陵贼温韬之手又复见天日。对于人们最为关心的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有些人认为,史书虽然记载温韬盗掘了昭陵,发现了王羲之的书法,但是并没有指明其中包括《兰亭序》,而且此后亦从未见真迹流传和收录的任何记载。
  另外宋代蔡挺在跋文中说,《兰亭序》偕葬时,为李世民的姐妹用伪本掉换,真迹留存人间。然此后《兰亭》真迹消息便杳如黄鹤,其下落如何,更是谜中之谜了。但也有些人认为,《兰亭序》真迹所以未见天日,是被也很爱好书法的李治暗中留下,掉了包把复制摹本随葬昭陵,真迹为李治和同样爱好书法的皇后武则天共同据有,到晚于李治去世的武则天死后将其带进了乾陵墓室。
  总之,围绕《兰亭序》真迹的下落问题,成为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一个历史文化之谜。究竟真相如何,恐怕要等到日后条件成熟挖掘乾陵、昭陵时大白于天下了。

  评论这张
 
阅读(287)|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