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溪,旧称陈墓,位于昆山市西南隅,距古镇周庄8公里。东临淀山湖,西依澄湖,南靠五保湖,北有矾清湖、白莲湖,“东迎薛淀金波远,西接陈湖玉浪平”。故锦溪历来有“金波玉浪”之称——
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先民生存繁衍,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史载,南宋建都临安时,宋孝宗的宠妃陈妃病殁水葬于此,锦溪便改名陈墓,长达830年。1993年,恢复锦溪古名。古镇原有一溪,夹岸桃李纷披。晨霞夕辉,尽洒江面,满溪跃金,灿烂若锦带,所以得名锦溪——

2013年4月28日,应朋友之邀来访锦溪。先去看陈墓。陈墓又称陈妃水冢。在锦溪镇南五保湖中。宋隆兴元年(1163年),金兵入侵,孝宗携眷南迁临安,途中陈妃病殁,立水冢而葬。1992年重修——
清代《姑苏志》云陈妃为宋光宗之妃,《昆县志》云陈妃为宋孝宗之妃,而乾隆《陈墓镇志》则认为:“合观两志,陈墓有道院,宋南渡时驻跸焉,御书亲题三字曰‘通神庵’。则孝宗实临幸斯地,为孝宗之妃无疑。”——
陈妃水葬后,宋孝宗下旨在五保湖畔构建了莲池禅院,并命僧守之。锦溪因此更名为“陈墓”,明代文徴明有诗云:“谁见金凫水底坟,空怀香玉闭佳人。君王情爱随流水,赢得寒溪尚姓陈。”“陈墓”之名沿用了800多年。五宝湖畔的莲池禅院始建于南宋——
莲池禅院原为一座朝背庙宇,历宋、元、明三代,至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扩建鼎新,殿堂、廊庑次第告成,计有弥勒、三世、大悲、观音等殿,傍添斗坛、方丈、三官堂、鹤来轩、藏经楼等处。寺外筑长堤开巨沼,又改名为“阿律寺”。乾隆三十二年,殿宇俱为风阵所毁,客堂、山门片瓦无存。僧人及乡里竭力募化,修葺了正殿、方丈殿,重建了客堂和山门。顺治十六年主持道忞应诏入都,被圣上赐号为“弘觉禅师”。现在的寺院是1992年修复的——
禅院内有文星阁,俗名“文昌阁”,又称“片云阁”,原在通神道院内,历来供奉“文曲星”。乾隆癸亥年(1743)因风灾大颓,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移建至莲池院,并立“重建文昌阁记”碑嵌于内墙。移建后的文昌阁,高15.6米,四面三层,呈浮屠状——
阁前有石台,上有石栏,东南堤埂种植杨柳,西有宝阁岑楼,并缀以琴堂、莲舫、惜字会。内有两幅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人物画像拓片。登阁远眺,水天一色,帆影点点,白鸥翔集,可谓美景如画——
阁旁有一棵古罗汉松,树龄已有840多年,也算锦溪一宝——
锦溪“镇为泽国,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是锦溪的写照,二千余年的历史文化蕴积所凸现的水乡神韵,宛若一幅动人心魄的绝妙画卷——
水巷、河埠、拱桥、骑楼、廊坊、街市,最有特色的是桥梁密度,举世罕见,不足1平方公里的老镇区就有古桥36座,而且大多数古桥保存完好——

普庆桥又名俞家桥,始建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乾隆年间重修。桥为花岗石质地,单孔拱桥,东西走向于市河上。桥长18.5米,宽2.8米,净跨6米,矢高3.75米,保存基本完整。有桥联 “两岸烟飞通海市,一溪浪涌接澄湖”。2005年12月公布为昆山市第一批控制保护建筑——
十眼桥、里和桥、天水桥等众多桥梁让人目不暇接,桥柱、楹联、碑刻保存俱全,形成了锦溪独特的“桥文化”——
锦溪,沈从文喻她为“睡梦中的少女”,冯英子则称她"淡抹浓妆总相宜",已故大师刘海粟则赞誉她是"江南之最"。徜徉在古镇的街巷里,宁静、古朴的气息,四处弥漫。相比邻近的小镇,南浔有官宦气,同里有富贵气,锦溪多的是平民气,书卷气,让人留恋忘返!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