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又访问了一次天平山。去了以前几次都未到过的童梓门。时令不同,天平山先忧后乐牌坊前的景色各异。这是去年12 月所摄——
这是今年9月21日所摄——
新秋天气,和风拂面。这次的目标很明确,就是童梓门。天平山童梓门,据说为乾隆南巡时设置的哨卡,又因天平山半山腰有观音塔,寓意童子拜观音,故又名童子门。走过范坟山,其东便是古御道——
古时从苏州去天平山,是出阊门直西,沿上塘街到寒山寺,再出铁岭关过枫桥,一条青砖砌就的道路即是御道,一路往西过泗津桥镇偏南去,再沿金山浜运石料的河道走向西,远望西天的青黛色的群山清晰而生动,在青山之谷穿越过去,石板筑成的御道,舒缓上行至小半山高,一座关隘阻挡于前,那就是天平山童梓门——
不过我现在走的方向好相反,从天平山走出来,看到的童梓门是“门内边”——
上台阶,右侧高处有一小亭,据说名叫怀古亭——
上得门楼,平屋数间,现在是茶室——
爬上山去拍一张全景的俯瞰,让她长留在我的记忆里——
告别童梓门,下来再往天平景区,拍几张PP。这是桃花涧。桃花涧长约300米,最宽处近20米,落差10余米,山涧接纳山泉,自范仲淹高祖墓(丽水府君墓)、庆源桥、印石,曲折而下,注入十景塘。天平山东坡下部及天平山庄、桃花涧区域,是范仲淹后人自明万历年间至清中期开发的重要区域。旧时的桃花涧,春季两岸桃花盛开,相关文字记载非常多,是天平山闻名遐迩的一处景点——
绿荫中的十景塘——
童梓门虽则景色平平,不过那是自古以来天平山的正门,游天平,不到童梓门,似乎是个缺憾。稍停一会,清茶一杯补上这个缺,也就圆满了!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