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唐代以来,天平山就是旅游胜地。这里,留下了白居易、范仲淹、唐寅、康熙、乾隆等历史名人的遗迹。当然还有范氏的祖迹。登过山,赏过红叶,我们就来寻觅一下这些圣迹——
天平山来过多次,也写过好多博文,所以这次就不用详细写了。就去各处看一下吧。先从文正公祠开始,走过先忧后乐牌坊就是了——
范文正公忠烈庙即范公祠是为纪念我的先祖,北宋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年)而建。“忠烈”为宋帝所赐——
绍兴年间重修范公祠,元、明、清三代,祠庙历经战火,屡塌屡修。民国初年也曾稍事修葺,并改“敕赐范文正公忠烈庙”额为“范文正公祠”。1982年全面整修,次年竣工。有大门、大殿、三太师祠和碑廊。前进大殿内有范仲淹彩塑坐像,庄重肃穆,栩栩如生。两侧分列其四子纯佑、纯仁、纯礼、纯粹的石刻像——
后一进是三太师祠,为纪念范仲淹三位先祖而建。他们分别是五代(吴越)节度使粮科判官的曾祖范梦龄、五代(吴越)秘书监的祖父范赞时、北宋三军掌书记的父亲范墉。这三位去世后均葬在天平山,因而天平山也称范坟山。因范仲淹任参知政事,名重一时,他的三世先祖也先后被朝廷封赠太师衔,号称“三太师”;并分别追封为唐国公、徐国公和周国公——
大殿与三太师祠之间,有大门通向西部,里面是新布置的“范仲淹纪念馆”——
从范公祠出来,往东行,就是天平山庄。主要由高义园、白云古刹、范参议祠和咒钵庵、来燕榭五个部分组成,还包括“高义园”石坊、接驾亭、御碑亭等附属建筑,当然也包括着十景塘、宛转桥和古枫林在内。让我们一一去寻访一下——
十景塘:明末范允临开凿,有凌波曲桥,名宛转桥。此处山水相映,引发睿思——
高义园牌坊:
高义园:高义之名为乾隆念范仲淹创立义庄所题。高义园共五进,依山而建,地坪逐进升高,纵深约70米。入头门,经仪门,第三进今额“乐天楼”,白居易任苏州刺史时于此读书,故以其号为楼名。楼上藏有范仲淹《义田记》、《赐山旧庐记》等书,也称藏书楼。乾隆南巡,登楼翻阅古书,又名御书楼,旧称宸翰楼,是座宏敞精致的重檐歇山式建筑。面阔15米,进深10米,上下均为三开间,下为回廊周匝的四面厅,上为四面栏窗的敞阁——
往上走,第四进为凌空高架的逍遥厅,与乐天楼互为对景;亭为歇山式,左右出两翼若双阙,有重楼复阁之势——
后院为高义园正殿,单檐歇山造,面阔三间,正中悬有乾隆十六年(1751)弘历初游天平时所题“高义园”蓝底金字蟠龙金匾,和他手书的“游天平十六韵二首”诗碑两方——
乐天楼的东院有恩纶亭:
白云古刹。在高义园园西,始建于唐·宝历二年(826),初为白云庵,以白云泉得名。北宋庆历四年(1044)范仲淹因祖茔所在,奏请为范氏功德香火院,仁宗赵祯额“白云禅寺”,亦名天平寺。元末毁,明洪武重建。现有寺宇为晚清重建,仅存硬山式大殿三间两厢和山门——
范参议公祠:在高义园东。是范仲淹第17世孙范允临(1558~1641)祠。范允临曾经在此居住。由他的儿子、范仲淹第18世孙范必英修建为祠。范允临曾在福建担任过参议,后来辞官归苏州,在天平山白云古刹的旧址上修建祖祠,筑天平山庄别业——
“岁寒堂”是范参议祠的享堂。堂前植有松树两棵,范仲淹赋诗誉为君子树,故取“岁寒”为堂名——
天平圣迹多多,下篇再续。由于受每月上传照片200M的限制,《天平圣迹(下)》要到8月1 日方能撰写和发出。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