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张家巷内有全晋会馆,现在是中国昆曲博物馆的所在地。会馆是离开故土寄寓异乡的经商者们所建立的一种同乡性的行会组织。明清时期,山西商人在江南经商极为活跃。 大量的山西商人来到苏州,他们不仅遇到人生地不熟,语言交流不便的困难,而且遇到了苏州地区商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状况。山西商人为了巩固自己的商业利益,于是便广泛联络寓苏晋商,共同协商,合力对外。而会馆,就是山西商人们交流商情,联络感情的重要场所。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旅苏晋商汇兑、办货、印账三邦集资创建全晋会馆于阊门外山塘街半塘桥畔,咸丰十年(1860年)毁于兵燹。光绪五年(1879年)至民国初建新馆于今址。2003年中国昆曲博物馆在会馆挂牌成立。中国昆曲博物馆是2003年11月由江苏省人民政府上报国家文化部,并经文化部正式批准成立的全国性的昆曲专业博物馆——
全晋会馆为苏州现存会馆建筑中较为完整的一处,其戏台尤称精美。成为昆曲博物馆后,其建筑基本未改,仍然保持了原来的格局——
门内戏楼是会馆原物。由戏台及东西厢看楼组成。戏台为歇山顶,檐下上额枋雕饰戏文、龙凤、花卉,斗拱木雕贴金,光彩夺目。正面悬木雕花篮、狮子各一对——
与戏楼相对的会馆大殿,1976年毁于火灾。1986年利用原灵鹫寺梁柱构件建单檐歇山式五间殿堂。现在进门是昆曲曲圣魏良辅塑像——

在全晋会馆大殿内还建造了一室内戏台,使大殿成为一室内戏厅。该戏厅是昆博昆曲展演的主要场所,观众席复原为明式厅堂陈列、明式家具、匾额、对联、铺上红氍毹,组成明代厅堂红氍毹演出形式。此厅既是向观众展示古代昆曲传统的演出形式,同时也是作为曲友拍曲清唱的场所。在室内戏台两侧,陈列展出昆曲服饰(包括服装、盔帽、髯口、面具、脸谱及各种道具),该室内戏厅充满强烈的舞台演出氛围——
全晋会馆内原有园林花木,亭台小池假山,天井里两侧铺的是青砖,中间是石板,所谓“苔满诗思”,体现了主人们的文化品位,现在保存完好——

昆史厅以史为纵,以人物、作品、事件为横,充分展示昆曲发展史。博物馆的馆藏珍宝,清末民初堂名“宝和堂”的紫檀木堂名担亦陈列于此,一些老堂名经常在此表演,使其成为名符其实的活化石的演出——
古戏台展厅根据苏州历史记载有几十个各式古戏台、厅、馆,制作成形态各异的戏台、戏厅、戏船的模型七个,既有历史研究价值,又有观赏价值——

据了解,
中国昆曲博物馆,既要向世人展示物质的昆曲文物和资料,还要展示非物质的载歌载舞的传统昆曲艺术,这不仅包括传统的昆曲表演,还有传统的演出场所和演出环境,以使昆曲这一古老的中国戏曲的活化石能够原汁原味地展示在观众面前,这是中国昆曲博物馆以活的动态的昆曲艺术展示以区别于一般博物馆和一般昆曲演出的不同之处 ——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