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语溪子原创图文博客

常思念故乡那条河,语溪呀,我是你的儿子

 
 
 

日志

 
 
关于我

童心未泯,忠厚不愚,上网写博,自得其乐! 这是本人的原创图文博客。引用、转载者请注明出处,谢谢!

吴山南麓  

2010-10-14 07:35:25|  分类: 新旅图录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吴山,杭州人俗称“城隍山”。它位于钱塘江北岸,西湖东南面,是西湖群山延伸进入市区的成片山岭。2010年10月9日在其南麓徜徉一过,到处感受着浓厚的佛、道气氛。我们的脚步是从鼓楼开始的——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鼓楼位于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古代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距今约1400年左右,先后名为新城戌,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民间俗称鼓楼。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上山前,先远眺一会城隍阁——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信步登山——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善男信女都在一片香烛烟雾燎绕中虔诚礼拜——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来至感花岩前——

感花岩位于吴山南麓宝成寺附近,“感花岩”三字为朱术所书。相传唐朝诗人崔护春游吴山,因口渴乞茶与美貌女子相遇倾情,次年春天,崔护再次上吴山寻女子不得,惆怅之余便在壁间题诗一首: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宋朝大诗人苏东坡去宝成寺赏牡丹时,有感于崔护的故事,也在壁上题《赏牡丹》诗。可惜苏轼的题字早已不存了——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泼水观音也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传说这里原先是一个道观,由于赵宋天下是个崇信道教的朝代,所以在太庙之后就修建了三茅观供奉三茅真君。但是随着南宋天下的过眼云烟,这个三茅观自然也就陨落了。泼水观音其实过去是道观内的一口泉水,叫做白鹿泉。后来道观荒废之后,泉水留了下来作为附近居民的水源了。然杭州毕竟是个佛教文化渗透的地方,,久而久之,就有人感念泉水哺育一方百姓,就刻了一尊线刻的观世音菩萨像立在泉边,方便人们在取水的同时礼拜观世音菩萨。这里泉水甘甜,附近有是杭州百姓的集中聚居地,再加上这里曾经是南宋太庙的所在地,所谓有“灵气”。到这里取水的人是络绎不绝。掬水的人多了,嵌在泉崖边的观音菩萨像自然长满了青苔,而青苔由于水的不断补给,也越来越厚,时间一长,连原本的线刻观世音菩萨像都看不明显了,需要人泼水在石壁上才能显现出观音菩萨的真身了。这原本是一个自然现象 但却衍生出了不少的趣味和灵感,让许多善男信女虔诚向往,也使得这里成为一个香火旺盛的地方,这里的观世音菩萨也颇有感应,许多人在此许愿得以实现,成了杭城又一个灵感之地 。

我们也来泼点水吧——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朝拜过观音,我们来到了南宋太庙遗址——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遗址位于杭州中山南路西侧太庙巷以北,察院前以南。太庙是古代帝王祭祀的庙室,是仅次于皇城的另一处重要场所。1995年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发现了南宋太庙的东围墙、东门门址和大型夯土台基等遗迹。太庙东围墙发掘长度约90米,围墙厚1.7米,残高1.5米,墙面工整平直。围墙北端外侧发现一方形石砌遗迹,边长为1.5米,推测是太庙大门两侧置放石狮的台基。东门门址位于围墙中段,宽约4.8米,底部用长方形砖竖砌。夯土台基用黄黏土夯筑而成,厚约0.5米,揭露面积为250平方米。夯土台基北侧,有一东西向的砖墙,长9米,宽0.35米,台基东侧尚存部分砖面,其中部分长方砖一端有模压文字“官”、“平二”、“上一”等。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吴山南麓随摄 - 语溪子 - 语溪子的博客

南宋太庙遗址的发现是南宋临安城考古的重大突破,也是我国城市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为保护这一重要的南宋历史文化遗址,杭州市政府决定停止实施在遗址地块上的原建设项目。同年底对已发掘的太庙遗址实行掩埋式保护,并将在此规划建设南宋太庙遗址公园。

 



 

  评论这张
 
阅读(594)| 评论(2)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