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是苏州最大的私家花园,占地 5公顷。它的创意构思由当时最著名的画家之一、“明四家”中的文征明执笔而成。拙政园始建于1509年,从画到园,前后历时16年。
进入拙政园就来到了拙政园的东部。东部花园的南部有一座三开间的堂屋,名为"兰雪堂"。"兰雪"两字出自李白"春风洒兰雪"之句,象征着主人潇洒如春风,洁净如兰雪的高尚情操——
芙蓉榭是典型的水榭,卷棚顶,一半建在岸上,一半石梁挑出建在水面上。榭一般面水,两面开门洞而不上门,侧面墙上有窗;因为是欣赏水面景观特别是夜色月影的场所,故称水榭——
天泉阁,外看似两层,实为单层,在建筑上属亭。亭,意源自停,指走走停停歇脚的地方,所以都高在路途中央、假山峰顶承上启下的地方,建筑以攒尖顶为屋面形式,装饰十分简单,大都无墙或者矮墙围护,我们最熟悉的有凉亭、驿亭。相传这里是元代大弘寺的遗址,当初园主买的正是大弘寺这块地建起了自己的家园——
秫香馆,歇山顶,堂皇正南,八开间的大厅。秫香,也就是稻麦飘香。在这里享受秫香,借指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由自在的田园生活,表达了园主远离政治的隐居市野的心情——
拙政园东部和中部,是用一条长长的复廊隔开的。走廊的墙壁上开有25个漏窗,就像精雕细作的剪纸图案,镶嵌在长长的画轴上面。人们信步走在游廊里,随着漏窗花纹的更换,园内的景色也在不断地变幻——
打开复廊里的黑漆大门,就来到了中部花园。中部为拙政园精华所在,池水面积占1/3,以水为主,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主要景点有:远香堂、香洲、荷风四面亭、见山楼、小飞虹、枇杷园等——
站在倚虹轩旁,向西眺望,池面宽广,景色秀丽。在亭台楼阁之旁,在小桥流水之上,在古树花木之间,屹立着一座宝塔,给人以一种"庭院深深深几许"的感觉。这一借景手法,运用得很成功,园主确实是费尽了心机。中部花园里的建筑物,大小不同,形状各异,高低错落,疏密有致。每一个建筑物都是一个极佳的观景点,而每一个建筑物也都是景点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池岛假山为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幽居",假山山顶的"待霜"亭和"雪香云蔚"等景点。池岛假山,也称为水陆假山,是中部的主体假山——
"梧竹幽居",俗称"月到风来亭",位于中部花园的最东面——
"荷风四面亭",这里四面环水,三面植柳,真是绝佳的风景点。"荷风四面亭"上挂有一副对联:"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几笔,勾画出了拙政园春夏秋冬的风景特色——
"香洲"同"荷风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实际上是一座船型建筑物,可称为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只官船在荷花丛里徐徐而行——
远香堂位于中部花园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条小河种有莲花,后面有一片水池,广植荷花。夏天荷花盛开,清香一阵阵飘到堂内,所以取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一文中"香远益清"之句成了堂名——
玲珑馆坐东朝西,南向有曲廊通向听雨轩小院,馆前原置有玲珑剔透的太湖石峰,现其北假山之麓尚留存一些峰石,馆侧栽有凤尾细竹。这一风景格局颇有宋人苏舜钦诗“月光穿竹翠玲珑”之意境,馆即得名于翠竹美石。小馆前边是一色卵石铺地,环境极为清幽洁静,实为闲居读书之好去处。故馆内正中悬有“玉壶冰”的横匾。匾名摘自南朝鲍照“清如玉壶冰”之诗句,借景色以喻主人自己的心境。馆内窗格纹样及庭院铺地均用冰裂纹图案,甚见古雅。玉壶冰额两侧,悬有当年主持修复古园的张之万手书的楹联:“曲水崇山,雅集逾狮林虎阜;莳花种竹,风流继文画吴诗”。馆内还挂有晚清王文治所撰一联;“林阴清和,兰言曲畅;流水今日,修竹古时”。这些题对是游赏小院风景很好的说明及指导,同时也增加了古园的文化内涵——
与经过九曲石桥,沿着游廊走,就来到了"见山楼",古代叫做"藕香榭"。"见山楼"三面环水,似乎苍龙嬉水。"见山楼"是龙头,爬山廊是龙身,云墙是龙尾,门洞是龙嘴,曲桥是龙须——
廊桥"小飞虹"倒映在水里,水波荡漾,犹如彩虹。这里是观赏水景的最佳去处——
三十六鸳鸯馆是拙政园西部主要建筑。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
与谁同坐轩是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故一见匾额,就会想起苏东坡,并立时顿感到这里可欣赏水中之月,可受清风之爽——
宜雨亭——
以拙政园为代表的苏州园林,处处充满着诗情画意的青山绿水,时时洋溢着温情脉脉的家庭气氛,全园体现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们苦苦追求的"人间天堂"。
藕藕
坐軒」 為扇亭,取自蘇東坡的詞句《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裡可賞水中之月,可受清風之爽。
评论